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每年暑假结束,新学年开始的时候,牌坊乡教育组都要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

教师们因此都非常紧张,不知道自己新学年会不会变动,有可能去哪所学校上班。对于乡教育组的这种做法,很多人不以为然。

教育部门又不是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由于风险控制的需要,必须有计划地安排关键岗位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换工作岗位。教师就是个教书的,在哪所学校工作性质都一样,又不会发生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何必这样调过来调过去呢?领导们真是不嫌麻烦!

说实话,在这些人员调动中,有的确实是因为工作需要,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滥用职权的嫌疑。安插亲信,排除异己,以权谋私,借人事调动捞取各种好处。这种情况,也不只教育部门存在,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行各业恐怕都有。想完全杜绝可能有点儿困难,我们只希望这种不良风气能够逐步得到好转。

牌坊中学今年的人事变动不大。

董志芳因她老公转业到地方工作,她也随着一起调走了。新分配来一个师专毕业生,顶替她教英语。黄老先生因病提前退休,少了一个语文教师。所以,从季店乡调来了一个小伙子,填补这个空缺岗位。走两个,来两个,其他的“涛声依旧”,人员总数没有发生变化。

新调来的语文教师叫邹发松,二十四岁,尚未结婚。其实,他本来就是牌坊乡人,家就在邹肖村。师范学校毕业时,鬼使神差地分配到了季店乡,在季店中学已经干了五年整。

孝天市所管辖的二十多个乡镇中,季店乡相对比较落后,是公认的穷乡僻壤。而紧邻花园镇的牌坊乡,则属于较为先进的发达乡镇。因此,邹发松的这次工作调动,意义不仅仅在于回归故里,而是“人往高处走”的整体提升,是喜事。不过,让牌坊中学的教职工们感到奇怪的是,邹发松调到这里来上班,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喜悦,反而总是闷闷不乐的。

邹发松与王加根一个办公室,两人的办公桌紧挨在一起,座位正好面对面。王加根虽说只比邹发松大两岁,但毕竟是牌坊中学的“老人儿”,又是学校团高官兼语文教研组长,邹发松对他比较尊重。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经常寻求王加根的帮助;教学上碰到什么问题,也虚心向王加根请教。得知加根夫妻俩在同一所学校教书,女儿四岁就上小学了,邹发松特别羡慕。他说他们事业家庭两不误,是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王加根苦笑着摇摇头。说,什么楷模不楷模!教书是读书人的末路,有个事做,能混口饭吃就行了。孩子四岁上学也是被逼无奈,如果这里有幼儿园,他绝对不会让女儿这么小就去小学读书。

按惯例,王加根安排邹发松讲了一堂语文公开课。

结果发现,这小伙子教学功底比较扎实,书教得还不错,是个有前途的好苗子。后来又听说,邹发松曾经被评为孝天地区优秀教师,王加根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亚运会开幕之后,王加根几次邀请邹发松去他们家看实况转播,但邹发松总是说家里有事,一次也没有去过。平时教师们打麻将、斗地主,邹发松也很少参与。

王加根因此觉得这小伙子性格孤僻,不太合群。

听邹肖村的几个教师讲,邹发松有一个姐姐,已经出嫁了,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双亲,种着几亩责任田。他现在实际上是家里的“独苗”,父母肯定视若掌上明珠,能让他干什么事情呢?

王加根还发现,发松的信件比较多,而且都是从季店中学寄过来的,隔不了几天就会来一封。

邹发松拆开信封后,总是把抽屉抽出一半,手拿信笺,放在抽屉里面阅读。看完信之后,脸色马上就会黑下来,坐在座位上发呆好半天。他有时也站起身来,走到办公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扶栏杆,眼睛茫然地望着远方。他一句话也不说,似乎是在冥思苦想,看上去有无限的愁绪和忧伤。他有什么心思?因为什么事在发愁?

王加根几次想询问,但话到嘴边,又总是咽了回去。各人有各人的隐私,既然别人不想说,肯定有不想说的理由,何必要去让别人为难呢?更何况,他自己该有多少事情要做啊!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操别人的心?

九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当肖玉荣带着他来到初三(1)班,宣布他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时,班上的学生竟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掌声经久不息,延续了一两分钟。面对这样的场面,王加根激动得热泪盈眶,发表就任感言时,声音都有些颤抖。

时隔一年,重新回到毕业班当把关教师,他没有想到会受到学生如此热烈的欢迎。因为牌坊中学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知道他在闹调动,想当“逃兵”,大家完全有理由冷落他。但是,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对他带好毕业班充满了期待。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他的事业其实在学校。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应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把书教好。虽然眼下教师待遇比较差,社会地位不是很高,经济拮据,生活清苦,但教书育人的乐趣也不少。

当你浴着清晨的阳光,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学生们腼腆地问候“老师好”的时候;当你站在讲台上,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地讲课,文思泉涌、妙语如珠的时候;当你批改到一篇行云流水的作文,或者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奖、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的时候;当考上学的学生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向你报喜、走上社会的学生来信抒发生活感受真诚地向你致谢的时候;当元旦春节来临,各式各样的贺年片雪片一样地飞来、学生络绎不绝地来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会认识到教师工作的意义,也很少觉得生活单调乏味和空虚无聊。

王加根一而再、再而三地闹着要改行,要调走,除了老婆的逼迫和为孩子着想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社会的偏见和外界的舆论所绑架。因为身边的人都觉得,只有跳出了教育界,改行从事其他的职业,才是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敬仰和尊重。他其实并不清楚,如果真的走出校园,从事其他的职业,自己究竟能够混得怎么样,会不会比教书做得更好。

他闹调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回首已经走过的二十六个春秋,外界的舆论和世俗的观念对他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他失去了母爱,有人叹息他可怜,说他不幸;也有人说这是好事,逆境出人才。高考过后,他大学落选,只考上了中专,有人羡慕他跳出了农村,说他家祖坟发了热;也有人为他惋惜,说凭他的天资,完全应该考上大学,复读一年有可能进清华北大,不该鼠目寸光地去读师范学校。工作后的业余时间,他不打麻将、不抹“扯胡”、不参与无聊的闲谈,全心全意奔文凭、写小说、学英语、考律师,有人说他有理想,有毅力,有追求,志存高远;也有人说他故作高深,不随大流,吃不开,玩不转,不务正业,野心勃勃,不安心本职工作。在牌坊中学工作,这里虽说距花园镇有几里路,但位置并不算特别偏僻,交通也比较方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校环境也美化了,有水、有电、有住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加上他们两口子的书教得不错,在社会上口碑好,生活应该是比较惬意和充实的,但不时又有人泼冷水。说教师职业有名无实,因为他们没有挤进城市而直摇头,嘲笑他们没本事,不会拉关系、走路子,百无一用是书生……

王加根想起这些就苦恼至极。

同一件事情,同一种行为,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弄得他无所适从,有时简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唉!自己如何生活,如何过日子,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被别人的意志所左右?如果总是在乎别人嚼舌头,你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走自己的路,莫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自己认为正确,感觉滋润和快活,日子就该怎么过。眼下,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把书教好,把初三(1)班带好,争取明年的中考取得好成绩,不辜负学校领导、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工作上的事情要耗费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刚刚上小学的女儿,责任更是重于泰山。

欣欣虽说没有上幼儿园,但多多少少还是受了些学前教育。除了爸爸妈妈教她外,还有牌坊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们。尤其是学校里的那些女学生,平时都特别喜欢逗欣欣。课间休息,或者上体育课、音乐课的时候,她们都会围着欣欣转,甚至把她抱到教室里,教她说话,教她唱歌,教她做游戏,教她辨别各种各样的物品。


页面连接:http://www.wtbuzsb.com/txt_0_xzsyz/ueswuuae.html

搜书网 桃花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书神小说网飞翔小说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