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孙武在考察春秋作战经验后,曾告诫人们攻城“为不得已”时采取的一种下策。但至战国时,攻城作战则成为重要的作战样式之一,成为军事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孙膑兵法》就曾根据地形条件,将城池区分为可攻的牝城和不宜强攻的雄城两种类型。可惜目前尚未发现当时记述攻城战术的专著,仅《墨子》在论述守城战术及城防设施时,曾将战国时期攻城战法总结为12种。这12种战法虽然不够详尽,而且将攻城器械与攻城战术混淆在一起,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的攻城战法已较前大有发展。《墨子》所述攻城战法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及轩车12种。其中临车、冲车、钩援、梯、堙及蚁傅、轒辒7种,为春秋时即已采用的器械和战法。轩车,也叫巢车,其形制和性能基本与临车相同。其他4种,则是在春秋战法基础上发展而来。水,即引水灌城的战法。由于当时城池均建筑于河畔或两河交会之处,所以攻城军队在久攻不下时,往往采用筑坝积水灌城办法。如周定王十四年(前455年)的晋阳之战,智伯久攻不下,乃于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截引晋水灌城。城内赵军几乎全军覆没。又如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楚,包围了楚都鄢城(今湖北宜城东南),白起在鄢西筑坝,引水灌城,城中军民溺死者达数十万人。再如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决黄河和大河之水灌城,结果城毁魏亡。穴,主要指以地道作业破坏城墙、为攻城部队开辟通路的战法。《墨子》称之为“穴土而入,缚柱施火”。实际上,穴攻就是通过地古代城市攻守作战,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战国时期的城市设防,基本上是以城墙为主体、以永备工事为骨干的环形防御体系。通常情况是:城市周围有夯土城墙一道或两道。城墙内侧修有环城马路。城墙外侧设有三四道人工障碍。凡远射兵器射程之内的地区,平毁一切地物,以扫清射界、视界。距城5公里处,有一道警戒线。距城15公里以内地区,实行坚壁清野,一切人员及可能为敌利用的物资(如木料、粮食、畜禽等),全部转移至城内,有时还将携带不了的物资焚毁,并在井内下毒。此外,在城外各要地,往往筑建小据点(亭),特别重要的地方,甚至构筑由三个支撑点组成的大据点,以一定兵力防守,以迫使敌军过早展开,迟滞其进攻行动。另在通往国都(主城)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建一据点(邮亭),内设烽燧,与国都保持联系。邮亭周围设7米高的围墙一道和外壕两道,有一定防卫能力。其筑城和守城战术方面的情况大致如下:(一)城墙工事和守城战具城墙顶部,一般宽7至10米。顶部内外两侧,筑有厚约1米、高约0.6至1.4米的女墙(堞、俾倪),外侧女墙较高,中部开有外宽内窄的射孔(爵穴),墙上筑有垛口。城墙四角及城门顶部,筑有土木结构的敌楼。每隔180米,修建一座突出于外侧女墙约3米的木楼,它不但可用以消灭城下死角,又可据此对爬城之敌实施交叉侧射,形成有翼侧掩护的三面防御。每隔360米,修建一座突出于内侧女墙约4.6米的木楼(立楼),以备同突入之敌战斗时,消灭城墙内侧下死角。每隔180米左右,还在外侧女墙内筑建土楼一座和木横墙(隔栈)一道。敌人如登上城顶时,土楼用于据守,横墙用以阻止敌人向两翼扩张。横墙一般高3米,由削尖顶端的木桩联结而成,开有可启闭的小门,供守军平时通行。根据战斗需要,城墙上按地段存置一定数量的作战物资。规定每50米至90米放置抛石机(籍车)1座,每20米左右存放修补城墙工事的柴捆(柴搏)20捆,每45米左右设置锅灶、水瓮及沙土,每4米左右存放弩、戟、连梃、斧、椎各1以及若干石块、蒺藜等。在众多的作战物资中,比较重要的新型守城器械有以下几种:(1)连弩车,即可以连续发射大矢或小矢的大型床弩,仅弩机即用铜75公斤,需10人操纵使用。弩身装有简单的瞄准具(仪),弩身还可以上下活动以改变射角。(2)转射机,即安装在可以转动的木架上的弩。每弩由2人操纵,射手可操纵其任意变换射向。(3)悬脾,即由辘轳、铁索和滑轮操纵、能沿城墙外壁上下移动的小木堡。堡内1人,持5.5米长的两刃矛,击刺爬城敌军。由4人操纵升降。(4)累答(籍幕),即防矢石的软帘。当敌军以密集队形蛾傅爬城时,可将悬挂于城堞外的累答点燃,用烈火覆盖爬城敌人。(5)火捽,即火檑木。在2.5米的车轴两端安装车轮,在车轴上用荆棘条捆裹大量柴草制成,当敌军以密集队形攻城时,点燃柴草,砍断吊索,从城上向下方的敌群滚去,用以砸、烧敌人。

城门与春秋时一样,共有两重。门洞中部,另建一道辘轳操纵升降的悬门(板闸门),在敌军攻破大门时放下。悬门及大门门扇上,开有若干弓弩射孔,用以射击攻门的敌军。为防止敌军以火箭(烟矢)或其他引火器物焚烧城门,在悬门及门扇外倒涂有一层厚泥。城上门楼中,放置若干贮水容器及灭火用具,如陶瓮及带2米长柄的麻袋和革盆等,同时在城门及悬门外侧门洞顶部,凿有一条适当宽度的堑沟,以便当城门燃烧时,用带柄的湿麻袋及革盆盛水,由堑沟向下扑灭门火。城内的环城路与各主要道路连接,城门两侧及四城角处构筑登城梯道或坡道,以便于兵力和作战物资机动。通常在城墙底部,每隔约200米,修建一条由城内通向城外的通道——突门,以作为突击队出城反击的道路。在通道内筑建窑灶,安装风箱、贮存柴草及准备塞门的连轴车轮,以备敌军冲入突门时鼓烟薰敌及堵塞通道。必要时,在城内距环城路适当距离处,再修筑一道土墙(傅堞),由环城路与土墙之间挖壕取土,壕深一般为3.5米,宽约3米,壕内填塞树枝柴草。一旦敌军突入城内,守军预备队可据土墙防守,并可引燃壕内柴草,在城墙守军与土墙守军夹击下,将突入敌军歼灭于此狭窄地带内。当柴草燃烧毕,即成为内土墙之外壕。(二)城池外围障碍配系构筑与设置障碍物,通常以城池外围为主。在距城墙2.5米范围内,环城设置5行尖头木桩,高出地面约0.5米,交错埋设,用以迟滞和阻碍登城敌人行动,同时可以杀伤在登城过程中摔下的敌人。在尖头木桩障碍带外,设置一道宽约2.5米、类似鹿砦的障碍(裾、薄),以阻止敌人,特别是阻敌云梯接近城墙。在守军出入的方位上,留有通路(裾门),通路上仍放置鹿砦,但不深埋,可以移动,并在城上正对通路的位置设置标记。在城门外约10米处,挖一深壕(陷阱),上设“转关桥”。桥仅中间一粱,梁两端有横木,横木由凸出壕沿的木榫支撑,木榫可由绳索操纵使其伸缩。当木榫凸出时,桥面平稳,可以正常通行人马。当敌人行至桥上时,拉动机关,木榫缩回,桥面以梁为轴翻转,桥上人马跌入壕中。护城河是最外一道障碍。河底插有竹签桩(竹箭),长短相杂,交错埋插,最高尖端在水面下10厘米左右,以免被敌军发现。在正对城门的河上设有起落吊桥。也有在护城河以内地带,再设置一道木篱栏障(藩),或修筑一道土墙(冯垣),并派出一部兵力据守。当敌军进行填河作业时,可依托藩、冯桓等工事,用弓弩射击敌人,或点燃柴草,以风箱鼓风,用烟、火薰烧作业的敌人。另外,城上还备有'藜等移动性障碍物。蒺藜是以铁或硬木制造的刺钉,有四个锋利的锐尖,任意置于地上,总有一尖朝上,可以刺伤敌人。临战前用“蒺藜投”(一种小型抛石机)撒布于敌军行进的地

段上,以破坏敌军的战斗队形和迟滞敌军的进攻速度。(三)警戒及通信联络城墙上各敌楼配置有值班人员,以观察敌情;此外,每隔60米左右,还建有观察亭(坐候楼)1座,内设昼夜观察哨。在距城5公里处,环城建一道警戒线,每隔一定间隔,在制高点上设3人观察哨所1个。由哨所向后,每1.5公里左右设1个联络哨,用目视信号同警戒线观察哨、城上观察哨保持联络,传递信息。当时规定的目视号有:发现敌军时,举1帜;敌军向警戒线接近时,举2帜;敌军进入警戒线时,举3帜;敌军向城市开进时,举4帜;敌军接近城郊时,举5帜。夜晚则举火为号。另外在城外各交通要道、关卡等处,设置3人1组的斥候(潜伏哨),其任务是侦察敌人行动和捕捉敌谍,夜间则在警戒线内外进行巡逻。一旦敌军大部队进至城郊、即将围城时,则撤收城外所有警戒。敌军开始攻城时,由城上当面守军指挥官——亭尉发出信号,向指挥部或友邻报告和通报敌情。例如当时规定:敌军接近护城河时,击鼓3通、举1帜;敌军填塞、渡护城河时,击鼓4通、举2帜;敌军进至藩障时,击鼓5通、举3帜;敌军进至冯垣时,击鼓6通、举4帜;敌军通过鹿砦接近城墙时,击鼓7通、举5帜;敌军开始登城时,击鼓8通、举6帜等。在战斗中,城上守军需要后方支援时,也是以规定的旗帜信号报告及通知。例如,需敢死队支援时举苍鹰旗,需大批人员支援时举双兔旗,需要补充弓弩等远射兵器时举狗旗,需补充剑盾等格斗兵器时举羽旗,需火战器材时举赤旗,需滚石使举白旗,等等。(四)兵力部署与守城战法守卫城上工事的正式战斗士兵,均按米密度配置1人;辅助防守人员,按2.3米密度配置1人。这是当时计算守城第一线兵力常用的标准。辅助防守人员,基本上是从全城居民中按成年男子25%,成年女子50%,老弱人员25%的比例征集的。所征人员按照性别、年龄及身体条件分编为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通常,壮男之军“盛食厉兵,阵以待敌”,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壮女之军构筑工事,设置陷阱,扫清射界、视界,有时还要运送作战物资。老弱之军担任部分后勤保障,负责饲养牲畜,采集给养及柴草等工作。以上是正常情况下计算守城兵力的标准和人员部署原则。若敌军以较大优势兵力攻城时,在敌主攻方向上的守兵密度要相应加大。《墨子》曾根据当时的战争实践,以10万之敌攻城为例,认为攻城军队所采用的队形不会超出四种。即使敌方投入最大兵力攻城,主攻方向的正面充其量也不过920米。在这样宽的正面防御时,配置包括正式战斗士兵及辅助防守人员在内的兵力,可按照每2米设置9人的密度计算,以4000名守兵严阵以待,完全可以抵御住敌军的进攻。针对敌方攻城的战术、技术,最主要的守城战法,大致有下述几种:其一,抗“高临”。攻方若使用临车及高台(羊黔)战法时,是企图制造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以便充分发挥弓弩及抛石机等远射兵器的威力。因而,守军就须“以高制高”,在城上建造“行城”(也叫台城)。行城一般高于城墙7米左右,其上再筑约1.4米高的女墙。这样,连同城墙,总高度可达25米以上。以当时的生产技术,不仅无法制造如此高的临车,即使攻方积土为台,在时间及人力、物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样,就可以杀伤压制“羊黔”和临车上的敌军,挫败敌居高攻城的企图。正如《通典》所说:我筑行城“高于敌台一丈以上,即自然制彼,无所施力”了。其二,抗“蛾傅”。当敌军攻破冯垣和障碍,开始用云梯等器械和密集队形登城时,城上守军则由正面女墙、侧面木楼和各个沿墙上下的“悬脾”中,以弓弩、籍车、滚木、礓石以及两刃长矛等杀伤爬城之敌。同时点燃烟灶,并撒布细沙、柴灰、稻壳、草屑等物,薰呛、迷盲敌人。此外,向下倾倒开水和投放燃烧的“累答”、“火捽”等,以杀伤密集的敌群。当部分敌军爬至女墙时,守军则以连梃、长椎、长斧、长镰等近战兵器,打击和砍杀爬城之敌。敌军若乘夜暗爬城时,守军即点燃贮备的火炬,由女墙“爵穴”中伸出墙外照明。守军在火炬照明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爬城的敌军的行动,而敌人则不可能看清城上守军的情况,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假如部分敌人翻过女墙、登上城顶时,据守土楼的人员即依托土楼抗拒,待支援部队赶到后,相互协同,将登城之敌消灭于两“隔栈”之间的地段内。其三,抗“穴攻”。攻方以地道作业破坏城墙,或利用地道潜入城内,都属于“穴攻”战法。守军通常采用“以穴制穴”的方针进行对抗。首先以瞭望、瓮听法发现和确定敌军进行地道作业的方位,然后向敌实施地道作业,与敌地道贯通时,即以各种攻击手段挫败之。此外,地道内还放置有狗,利用狗灵敏的听觉来侦听敌踪。这是我国历史上使用“军犬”的最早记录。如果敌军崩毁某段城墙出现缺口时,守军即迅速以“柴搏”进行补堵。其方法是:在原城墙外侧位置的崩土上,埋设高4米以上的木桩,桩距约20厘米,将木桩连接为栅,然后用柴捆纵横交错地堆放于木栅内侧,连接断墙,封锁缺口,情况允许时,还可在外侧涂抹厚泥,再以毛柴、土块、碎石等将柴垛塞满填平,尽可能使之坚实,以利日后能在上面建筑女墙。其四,抗水淹。当攻方使用筑堤积水灌城的战法时,守军一般采取疏导的方法对抗。根据地形地势,在较低位置,挖渠或挖井泄水。也有的组织突击队,在城上远射兵器掩护下,乘船实施突然出击,掘开敌军所筑堤坝。决堤不仅可以泄水,有时还可以倒灌敌营。例如前述晋阳之战,赵襄子就是乘夜掘开智伯所筑晋水大堤,使晋水反灌智伯军营转败为胜的。


页面连接:http://www.wtbuzsb.com/txt_0_zazxz/uurazura.html

搜书网 桃花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书本网书本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